少数民族,数字习俗,活动策划
白族、水族:6
自古以来,白族人民把“6”看得非常神圣。其原因主要有:一说白族是6诏(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)的后裔。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,每诏一份,共6份。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,各诏均得一份。所以,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“6”字;一说取汉语“有福有禄”(既有福气,又有钱财)一词之义。 白族自古使用汉字,“6”与“禄”谐音,故视“6”为吉祥之兆;一说汉语方言“6”与白族语言中“足够”一词读音相似。因此,不管你送的东西多少,只要有“6”这个数,就“足够”了。白族青年男女订婚的彩礼,都得带“6”字。如送钱,必须是60元、160元或260元等;送四色礼,一般是名茶1.6斤或3.6斤,红糖6斤或6盒,酒6瓶或6斤,盐6斤或16斤;媳妇生小孩儿娘家送礼,鸡蛋少则60个,多则166个。送小孩子的东西,也要带“6”:小帽、小衣、小裤、小袜、小老虎鞋、小裹被等。亲戚朋友、街坊邻居送礼,也必须带“6”字。否则,再重的礼物,也会使主人感到晦气。
白族有句俗语:“六六三十六,起房盖新屋。”说的是,一个男子成年自立之后,不论有多少房屋,都要自建新房。到了36岁仍不能造屋的,也要事先把石料下好,以示造屋的雄心。不然,就会被乡邻耻笑。
“6”在水族学问中也具有特殊地位。相传,水族古代学问典籍《水书》有“6家”或“6箱”、“6部”,即《正七卷》、《春寅卷》、《亥子卷》、《丑牛卷》、《甲巳卷》、《墨书》。《水书》的发明者,相传是“拱略夺”,即水族古代历史上的6位贤人智者:羊、毫、罕、项、挂、光。
过去,水族人家有老人去世时,必请精通《水书》的6个人共同商讨选择“吉年吉月吉日吉时”,祈求“拱略夺”保佑,以使子孙发达,六畜兴旺。在丧葬仪式中,选择一房间,用6把稻草铺于地上,上面放一个簸箕,簸箕上摊着白布,摆上6只酒杯、6双筷子和白米,白米上放着用红纸包裹的6个银毫。再设一张供桌,席旁放着6根香和6个新编的草凳,席上摆一碗煮熟的6条干鱼。列席6个人,包括一位水族书师和丧家家族中五位代表(这些代表家里必须没有孕妇)。书师手拿6穗糯稻上系一串白纸条,念咒语恭请“拱略夺”登门赐福。其后,杀鸡敬“拱略夺”,最后,把煮熟的鸡和6碗鸡煮菜稀饭一齐供上。
水族地区赶场是六天一场,按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12地支来排。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,要以6或12天为间隔,分批过。为祈雨充足而举行的“霞节”,也间隔6天或12天。
哈萨克族:7和40
哈萨克族有罚“7”、崇“7”、尚“7”的习俗。罚“7”。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典规定,侮辱胡大的人,若有7人作证,即可用石头砸死;杀死苏丹等贵族人士,必须罚普通人7倍的命价;遇到不公正的判决,可上诉7个汗。
崇“7”。哈萨克族牧民一直保持着古代牧区社会的组织结构,一般分为阿吾勒等7层,并规定,阿塔由7辈以下的几个阿吾勒组成。部落的酋长一般有7名,分别属于7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派别。直到清代,阿尔泰地区的克烈、乃曼部落仍然是7人管理体制。正因为“7”被视为神圣的数字,哈萨克族人必须牢记自己7代祖先的名字。谚语云:“不知7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。”
尚“7”。哈萨克族还将“7”视为吉祥而众多的数字。本族通婚,必须在7代以上方可(7代之内的人都被视为亲骨肉)。同时,联婚的人家之间必须有7水之遥。相传,哈萨克族古代的民族英雄曾与入侵者搏斗了40天,才获胜利。后人为了纪念这些英雄,就以“40”作为纪事的习惯,一直沿袭至今。 在哈族民间文学中,有许多关于“40”的故事,如《40个大臣的故事》、《克什米尔40位英雄》、《巴合提亚尔的40棵树杈》等。另外,还有40个寓言、40首谎言歌等。
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也常常用“40”来形容某件事情,如:“一年中有40天最热,活动策划,40天最冷”、“40匹骏马也追不上”、“举行了40天宴会”等。新生婴儿既不过满月,也不过百天,而是过40天。有的给孩子取名字时,也要加上40。 但“40”也不完全是吉利的。比如,哈萨克人普遍认为,40岁是一道难关。对每一个人来说,40岁是危险的一年,顺利过了40岁,以后就平安无事了。
蒙古族:9
|